
最近正在閱讀這本書還沒看完,看完再做一次感想。
這是一本以經濟學家的角度分析餐廳經營、分析食物、分析美食,念經濟系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對於價格機制、市場價隔閡理性、與資源分配等相關訊息比起一般人來說更加的敏銳,因此,對於拿來分析食物、與餐廳經營當然見解來說,會得出更理性,更合理的原理分析。 市面上或者是你的周遭不乏有很多人說自己是所謂的美食家,但美食家多少背後有因為免費的餐點,讓她忘記食物的合理性,而被那背後的紅包填塞了眼睛與嘴巴的味覺。而且食物的味道又無法客觀的分析,因為我不是你,我怎麼知道你口中的味,就上上次我看到的一句話:「味道都是被教育出來的,好吃的背後是來自成長的環境累積出來的味蕾」這存在大腦裡的滋味,實在太難形容了。 或許香氣也比較好形容,但是口味,我的辣跟你的辣。
這一本書告訴你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家是如何看待餐廳的經營,還有美國的食物料理等。 內容有告訴你為什麼美國沒有美食文化…還有這位經濟學家如何裡用經濟原理來聰明的點菜,讓你到餐廳吃飯可以效用極大化、可以好吃極大化。這裡面的背景因素都是餐廳經營者所設計出的陷阱,讓它們可以用少少的料理賺大大的錢,而這些東西在你的印象中,看似如此的真誠。
我現在看到第六章,感覺很不錯,大概是找到共鳴者了,因為我也是念經濟系,然後愛吃東西的少女,然後也愛分析餐廳的經營,哈哈哈!這個經濟學家裡面有很喜歡逛美國的中國超市,雖然中國超市裡面生鮮部的味道,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一樣,就是有中國味!但是這個美食的作者,果然發現中國超市是食物的集結地點。 去過美國妳就會知道食物是多麼的簡單…簡單到你會覺得我們中國人也太麻煩的處理食物了。 在美國學校吃沙拉,連生的蘑菇都是一道菜,然後最後放上ㄧ大罐各式沙拉醬,就這樣。比較好吃的大概就是,現煎熱騰騰的漢堡肉,加上番茄醬,就很開心。難怪在美國的那個暑假大概我瘦了超多…
大家如果真正以比較理性的角度,來當個會吃的人,真的應該要看一下這本書。你會收穫很多的,因為你會發現的付的餐費,到底是不是付給了店租,而不是食物本身。 雖然總是在朋友圈裡面會看到一些,去吃著那些很有名的又很貴的店的人,發表他的飲食日記。其實,我覺得真正會懂吃的人,他會吃的巧,把價格與餐點本身呈現一個合理的平衡。
而外一提
我覺得不管是什麼東西,想要傳達的實什麼給她的消費者是一種很重要的東西!雖然大概是一種比較無形的概念,但是如果消費者感受到的話,就會變得很忠實。餐廳:「價格實在、味道好、輕鬆生活好食物」「支持獨立搖滾音樂」「我們都是用有機」「素食有機份子」…很多! 雖然賺錢是很重要,但是沒有理想在背後,這個餐廳應該會越開越空洞,最後就跟市場說再見。而且現在消費者買東西,買的也是在買背後的故事,那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故事。如果她只是單純想買一個普通的東西,她為什麼要多花這麼多錢去你的店裡,她想要的就是那從你店裡得到的一個小故事。